发布时间:2025-10-15 17:58:09    次浏览
当我们的城市百病丛生之时,《寻芳深处》向我们展现一个个山清水秀、亭台别致、百花竞放、姹紫嫣红、清静优雅的美好花园。令人陶醉,更令人沉思。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寻芳深处》给我们“演奏”了春城昆明,滇池之滨的一曲曲优美动人的田园音诗。这些绵长悱恻、荡气回肠的音诗,已经成为历史深处的绝响。一个城市能否成为一个名城,文化是关键。历史上有名的城市,比如巴黎、罗马等,经济不算发展,但对世界影响无法估量,其影响力不在经济而是文化。在文化传承中,建筑是最主要的,因为它兼具有实用性、观赏性。无论是古老的东方,还是发达的西方,一谈到城市文化,首先看建筑,不仅看公共建筑,还要看民间小院、私家花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所以成为令世人向往的城市,就是因为有无数美好的古典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这些园林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二十世纪初期,昆明大观楼附近涌现出庾庄、庾园、鲁园、柏园、邱园、马家花园、陈家花园、李家花园、郑家花园等。这些花园灵动地体现当时昆明文化的精华。这种能体现昆明文化精华的花园,显然不是“苏州园林”、“江南别墅”的复制,也不是“罗马风格”、“意大利小镇”的翻版,而是灵活揉入昆明的乡土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园林建筑;承载着昆明文化的个性、显示出昆明文化的风貌,成为昆明文化的标志。可惜,这些不输于苏州园林的昆明私家花园,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基本灰飞烟灭,不见了踪影”。 ▲精致庾园—典雅鲁园(图片来自网络)与苏州相比,我们就输在对历史的敬畏、对传统的珍惜、对私人空间的维护。一句话,输在人文精神的涵养与传承。建筑还是凝固的历史。建筑是是展现生活情趣,生命情思、生存情景的艺术空间,是活着的古代史和近代史。特别是那些堪称经典之作的老建筑。每一座老建筑就像一本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蕴藏着值得回味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故事。《寻芳深处》通过介绍昆明的私家花园,向我们讲述了精彩动人的民国故事和创造这些故事的传奇人物。让我们在“寻芳”的同时,领略民国初期政治博弈、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市井民俗。建筑是精神生活的空间。在庾庄北面依荷塘建了一幢砖木结构别墅,称为“枕湖精舍”。精舍,最初指儒家教授生徒的场所。后来,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也称精舍。精舍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心”。《管子·内业》说:“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尹知章 《注》:“心者,精之所舍。”古人认为心是精神所居之处。将自己的别墅自署为“枕湖精舍”,兼有讲学、修炼、定心的含义。在山水之间,物我俱忘,名利皆抛,心无旁骛,怡然自得。 文化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遗存则是一个城市的“影子”,老建筑将自己的“灵魂”与“影子”凝固在城市里。因此,要读懂每一座城市,首先应该从一个个饱含沧桑、蕴含丰富的老建筑读起。瓦片砖块保留着历史的记忆。《寻芳深处》带领我们寻访彰显昆明的文化个性与独特品位,带领我们领略昆明城的“灵魂”与“影子”。俄国作家果戈理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寻芳深处》向我们讲述有历史文化名城美誉的昆明曾经存在的那些不同风格、不同背景下所建筑的私家花园,这些精美雅致的花园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与风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建筑的身影逐渐湮没于喧嚣的各种运动之中。捧着《寻芳深处》穿越大街小巷,寻访故园遗韵、市井民风,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体味历史变迁的沧桑,实在是生活中难得的赏心乐事。《寻芳深处》告诉我们,昆明民国私家花园不仅只是楼台亭阁、湖光山色、奇花异草、更是一片梦牵魂绕的精神家园。历史的尊严、民族的文化、城市的个性、民间的生命、美学的追求、山水的情怀闪耀在字里行间。从中我们可以体悟作者追寻前贤魂灵,虔诚先人创造,领略祖辈美学,欣赏往昔生活,并用简练流畅、含蓄生动的文字勾画出在时间隧道中失散了的画面和对文化的关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在不少城市,老建筑被视为落后的象征,被推土机夷为平地,建起高耸入云的大楼。但是,一个地区的建筑应各色各样,没有那些破旧的老建筑,城市很容易失去活力。面对着那些曾经充满悲欢离合的老建筑,“改造”可能不是一个褒义词。《寻芳深处》讲述的私家花园,决不是要表现过去的岁月留给这些建筑上失败或衰颓的痕迹,而是对优秀文化的赞颂,对美好事物消失的哀挽。私家花园在无产者看来是罪恶的象征,将其扫荡是应有之义;在刻意彰显政绩昏官庸吏看来,将其变为高楼大厦才是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房地产商和贪官污吏看来,将其花样翻新才能赚取大把钞票。《寻芳深处》用不容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私家花园不是个人的物质财产,而是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不是有产者的创造,而是无产者血汗的结晶;不是城市化必须取消的赘疣,而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象征;不是毫无价值的旧货,而是保存历史记忆的无价之宝。如果说私家花园是旧社会资本家的财产,那么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昆明建造的工人文化宫则是劳动人民为工人创建的文化乐园,是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标志性建筑。不到二十年,以建设红太阳广场的名义,将其拆除。1985年在其旧址建成18层高的文化宫大楼,成为新时代的昆明市标志性建筑。不到三十年又被无情地爆破拆除。自此,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空间体系不复存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大拆大建,以各种创意建筑来表征历史的赓续,恰恰意味着真实历史纵深的消失。各种取代传统文化的建筑湮没了作为理解二十世纪社会生活史的物证。肇琳老师《寻芳深处》的价值就在于引领我们在追寻过往芳华的叙事中,找回昆明大观楼畔私家花园兴衰过程的记忆,从历史深处寻求城市未来发展的借鉴。原文来源:林超民教授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wenlinbuluo,《历史深处的芳园》,2014年12月28日。图片来源:网络。责任编辑:胡鹏飞 韦勇